“求告知,哪里有修車的”“誰知道路邊的修鞋師傅去哪兒了”“配個鑰匙怎么這么難?”……不少人會在社區群里發出這樣的疑問。疑問,往往就是需求。
日前,商務部、住建部等12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推進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的意見》,提出要在居民步行15分鐘左右的范圍內,建設可以滿足日常生活基本消費和品質消費的多業態集聚的社區商圈。一刻鐘便民生活圈不僅包括菜市場、早餐店、便利店等,也包括不起眼的維修點,提供修鞋、修自行車、改衣服等便民服務。
“小修小補”里有著民生大關切、治理大文章。隨著城市的發展,城市治理越來越規范,小區越來越漂亮,但針頭線腦、修修補補的服務也不好找了。究其原因,是因為相關需求總量降低、成本增加,“小修小補”從業者少了,但仍有相當一部分居民不忍心拋棄舊物件,希望修補之后再利用。還有不少“手藝人”有心堅守,卻因經營成本無力支撐!靶⌒扌⊙a”中有百姓生活煩難,亦是百姓福祉所系。一旦民生服務出現缺位、錯位,就會成為民生工作的堵點、痛點。如何回應關切、滿足需求?
城市需要“大手筆”,也需要“小修補”!按笫止P”再好,如果不能對接群眾的“小日子”,群眾也難有切身感受。我們常說,城市治理如同繪工筆畫,每一個細小處,都要精雕細琢。精在對微小需求的精準精確捕捉,細在對民生工作的細致巧妙安排,往往一個人性化的關懷和設計,就能反映城市治理的水平和溫度。有的地方在社區騰挪出公益空間,提供給“小修小補”的從業者;有的地方劃出專門區域、建成一批修鞋修車鋪,免費給經營者使用;有的地方開出“便民直通車”,讓小修小補服務走近居民……如此,既解決了從業者的經營難題,也便利了周邊群眾、保障了市容環境,這樣一舉多得的民生之舉,何樂而不為?這樣的便民生活圈,算得上真正把“方便”落到了實處。
在細小處雕琢出城市大畫卷,還離不開創新創造!靶⌒扌⊙a”的民生問題,一定程度上是社會發展進程中出現的新問題。解決新問題,就要有新辦法。比如,我市很多社區開通微信群,群眾有需求,群內一鍵解決。那么,“小修小補”等民生服務是否也能入群上網?老手藝人如何觸網對接年輕人?這些問題需要創造性解答,也需要我們以新思路、新招法,找到滿足群眾訴求的最佳解決方案。解決難題的方法不斷出新,解決問題的效率不斷提升,群眾的所思所想、所需所求就會化作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