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89年起,我國水產品產量躍居世界第一位,已經連續30余年保持世界第一。漁業經濟產值在農業總產值中的份額,由新中國成立之初的0.3%,提高到1978年的1.6%,2000年提高至10%,再提高至2020年的11%以上。我國水產品總產量占全世界的近40%,水產養殖產量占水產品總產量的60%以上。
2020年我國人均水產品占有量達到46千克,占人均動物蛋白消費量的1/3以上。七十年來中國人口增長了1倍多,人均水產品消費量提升了50多倍。對于普通民眾來說,“四大家魚”想吃都能買到,“小龍蝦”“大閘蟹”“海產品”供給保障帶來幸福指數提升。
隨著水產養殖技術水平的提高和信息化技術的廣泛應用,再加上“雙循環”驅動下的國內需求增長和對外出口的雙重拉動,我國漁業將迎來質量和產量并重的發展時期。
我國傳統的水產養殖依賴于人工觀察,信息記錄非實時進行,調控不及時,反饋較慢。隨著養殖規模不斷擴大,水產養殖過程中的信息處理要求越來越高,人工記錄數據的準確性和可靠性更是大大降低。此外,傳統水產養殖以散戶居多,生產管理方式粗放,個體生產能力不足,產品品質難以保障。
隨著漁業智能化(水產4.0時代)的到來,水產養殖將全面轉型升級,養殖模式、管理方法和相關技術不斷匯入創新力量,規;、精準化、智能化的現代水產養殖正在進行時。
國家政策已對智能水產養殖提出了要求。2020年1月,農業農村部、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印發《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規劃(2019—2025年)》,將“漁業智慧化”作為加快生產經營數字化改造的五大重點工程之一。發展智慧漁業成為我國當前和今后相當一段時間內漁業發展的重要任務。
2016年12月原農業部發布《關于加快推進漁業信息化建設的意見》,提出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轉變發展方式,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漁業發展重心由注重數量增長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更加突出質量效益,更加突出生態民生,開啟了漁業全面轉型升級的新征程。
2018年以來,農業農村部、生態環境部等多部委先后出臺《重點流域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方案》《關于加強長江水生生物保護工作的意見》《關于加快推進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的若干意見》等政策文件,從多個方面引導產業發展的方向:
2019年十部委聯合發布《關于加快推進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的若干意見》,對如何實現我國水產養殖現代化進行了科學規范,明確了水產養殖現代化的具體要求和時間節點,并對智慧水產養殖和質量安全監管進行了明確和規范。
目標任務的重點在于,到2035年我國水產養殖布局更趨科學合理,養殖生產制度和監管體系健全,養殖尾水全面達標排放,產品優質、產地優美、裝備一流、技術先進的養殖生產現代化基本實現。
在推進智慧水產養殖方面,要求引導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與水產養殖生產深度融合,開展數字漁業示范。
在加強質量安全監管方面,要求加快推動養殖生產經營者建立健全養殖水產品追溯體系,鼓勵采用信息化手段采集、留存生產經營信息。推進行業誠信體系建設,支持養殖企業和漁民合作社開展質量安全承諾活動和誠信文化建設,建立誠信檔案。建立水產品質量安全信息平臺,實施有效監管。加快養殖水產品質量安全標準制修訂,推進標準化生產和優質水產品認證。
目前,全國多個省市正在加緊制定“十四五”時期漁業發展規劃,根據統計主要包括山東、浙江、安徽、湖北、福建、青海、河北等省。預期相關產業規劃將重點立足于資源養護與生態環境修復領域、產業升級與新生產模式構建領域、空間拓展與戰略資源開發領域指導漁業科技創新發展。
根據對國家漁業相關政策的分析研究,我們提出“構建兩個體系、實施四大工程”的漁業發展對策和建議,具體如下:
漁業資源的養護與管理是漁業發展的重中之重。近幾年,我國進行的漁業經營體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仍然存在操作和執行等方面的不足。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加快漁業轉型升級,提升現代化漁業管理水平,同年生態環境部等多部門印發的《重點流域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方案》也提出要建立水生生物資源大數據平臺。
就目前來看,我國尚未形成系統完備的漁業管理體系,漁業資源管理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突出短板。借鑒國際先進國家經驗,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建立完善的資源管理體系:一是建立漁業資源數據系統,準確掌握漁業資源狀況,建立生物資源的資產臺賬;二是加強漁業和水產養殖產品的可追溯性,通過數據平臺對所有漁業和水產養殖產品供應鏈進行合理管控;三是建立漁政信息化監管平臺,統一執法標準,加強信息共享。
體系保障水產品充足、優質、高效、安全供應是漁業現代化的根本目標,水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建設是國家政策指引的重點,為推動漁業現代化發展,應大力開展漁業現代化技術的試驗示范,推廣和提升良好漁業現代化操作管理技術,通過信息化手段實現水產品環境與質量的連續實時監測和產品品質的在線檢測,實現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的質量安全管理。
現代化養殖科技創新的重點應主要集中在國家政策重點指引的水產良種繁育、生態健康養殖和環境保護等方面。開展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水產良種繁育,提高繁育技術水平和能力,研發基于數字化的先進良種繁育技術,培育水產養殖優良品種。加強新型生態健康養殖技術研究,開展池塘工業化養殖、陸基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深遠海養殖、鹽堿水養殖、漁農綜合種養等綠色養殖方式和養殖技術研發,解決養殖生產中的關鍵技術問題。加強水產養殖與環境保護研究,開展養殖容量、養殖環境影響等方面的大數據評估技術研究,為綠色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資源養護科技創新的重點在于建設漁業資源數據平臺、重要資源養護措施和效果的科學評估、重要經濟品種可捕標準研究。建設漁業資源大數據平臺,應全面開展資源調查,對全國重要漁業水域、大江大河及重要湖泊、邊境水域、重要海域等進行漁業資源調查,掌握資源環境狀況、漁場分布、變動規律等基本情況,科學評估資源存量,為漁業科學管理、實施海洋漁業資源總量管理,以及為區域禁漁政策的實施提供科學依據。
開展重要資源養護措施和效果評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研究提出增殖放流規劃、適宜水域、品種、數量和相互關系,建立增殖放流技術、方法和標準,開展增殖放流效果評估;為水生生物自然保護區和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的劃定和評估提供科學依據和建議。開展重要經濟捕撈品種最小可捕標準研究。提出重要經濟魚類和其他品種最小可捕標準,為制定幼魚資源保護管理制度提供依據。
生態環境保護科技創新的重點在于漁業生態損害研究、生態修復重建、水生野生動物保護研究等方面。開展漁業生態損害研究,研發有效的生態災害預警預報、污染事故調查與應急處理、資源環境損害評價等技術措施,建立相關技術標準。開展資源生態修復重建技術研究,建立不同類型、不同特點典型水域資源與生態環境修復重建技術和數據模式,選擇典型水域開展試驗示范和推廣應用。開展水生野生動物保護研究,加強重要瀕危物種人工繁育、救護保護、馴養繁殖等技術研究,研究現代信息技術在瀕危物種保護中的應用,突破重要瀕危物種保護的關鍵技術。
綠色設施裝備科技創新的重點在于水產養殖設施裝備研究、自動控制系統研究、綠色漁業科研等方面。開展新型水產養殖裝備和技術研究,研發設計用于內陸循環水養殖、近海養殖、深遠海養殖等綠色養殖和滿足綠色養殖發展需要的新型裝備及新技術。開展自動控制系統研究,研發水產養殖和捕撈、加工的自動控制系統和儀器設備,實現資源合理利用、環境自動控制等綠色生產需求,提高漁業的自動化、信息化、數字化和智能化水平。開展綠色漁業科研條件研究,針對綠色漁業科技創新需要,研究必要的漁業科研平臺、科研基地、創新中心等科研設施條件,為綠色漁業科技創新創造條件。